这样读书就够了:个人学习力升级指南

这样读书就够了:个人学习力升级指南

作者:赵周

知识焦虑时代,每个人都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但大部分人都有读不完、没时间、看不懂的困惑。   《这样读书就够了》针对如何处理繁杂信息、如何高效迭代知识、如何将常识学以致用的问题,高级学习者的杀手锏是:   1. 具备高效能学习力,把知识拆为自己的能力。   2. 构建个人知识体系,让一切学习助力我成为专家。   《这样读书就够了》是拆书帮创始人赵周基于《这样读书就够了》*版的完善之作。拆书法与成人教育学的五大公理一脉相承,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关联经验,聚焦实际问题的解决。落到实处即是供组织学习的“RIA现场学习”和供个人学习的“便签学习法”。   这本书将让你收获更高级的学习方法。通过便签法的使用和拆书家的讲解,学习者能快速直击一本书的精髓,并将其转化成工作和生活中用得上的能力。   拆书帮曾服务无数企业、商学院、读书会,它所提供的不只是针对知识的解读,更是对学习者反思力和行动力的催化。学习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础。拥有学习力,你就拥有了对生活的掌控力。
京东价:¥ 36.0 亚马逊购买 京东购买
  •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 中信出版社
  • ISBN:9787508682471
  • 版次:1
  • 商品编码:12259730
  • 品牌: 中信出版
  • 包装:精装
  • 开本:32开
  • 出版时间:2018-02-01
  • 用纸:纯质纸
  • 页数:366
  • 字数:150000
  •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影响百万人的拆书帮创始人赵周教你升级个人学习力,把知识拆为己用 

内容简介

知识焦虑时代,每个人都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但大部分人都有读不完、没时间、看不懂的困惑。
  《这样读书就够了》针对如何处理繁杂信息、如何高效迭代知识、如何将常识学以致用的问题,高级学习者的杀手锏是:
  1. 具备高效能学习力,把知识拆为自己的能力。
  2. 构建个人知识体系,让一切学习助力我成为专家。
  《这样读书就够了》是拆书帮创始人赵周基于《这样读书就够了》*版的完善之作。拆书法与成人教育学的五大公理一脉相承,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关联经验,聚焦实际问题的解决。落到实处即是供组织学习的“RIA现场学习”和供个人学习的“便签学习法”。
  这本书将让你收获更高级的学习方法。通过便签法的使用和拆书家的讲解,学习者能快速直击一本书的精髓,并将其转化成工作和生活中用得上的能力。
  拆书帮曾服务无数企业、商学院、读书会,它所提供的不只是针对知识的解读,更是对学习者反思力和行动力的催化。学习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础。拥有学习力,你就拥有了对生活的掌控力。

作者简介

赵周
拆书帮创始人,教育实践家,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特聘专家,《经济观察报》《销售与市场》专栏作家,著有《拆出你的沟通力》《这样读书就够了》等畅销书,并有多本译作。

拆书帮是中国*大的非营利性学习爱好者组织,践行通过学习改变行为,“释放学习促进者的能量”。截至2017年10月,拆书帮在全国拥有33家正式分舵,18家筹备分舵,覆盖40多个城市。每个分舵每周举办一次线下拆书活动,目前已培养出1100多位拆书家,深度影响数十万人的学习与生活方式。

目录

前言
引言

第一章 读书为什么这么难?
问题一:没时间、没精力
问题二:看不懂、记不住
问题三:看不下去

第二章 从“读书”到“拆书”
职场人应该怎样学习
有效学习的五大公理
为什么培训比书贵?
“拆为己用”才是真的学习
RIA=阅读拆页+讲解引导+拆为己用
片面追求“干货”是一种病
“RIA现场学习”: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第三章 学习者的不同境界
你是哪类学习者?
初级学习者:原始人的学习状态
高级学习者:将推理用于个人生活
学习促进者:积极主动地引导他人
如何正确地提问?
做一个有价值的学习促进者

第四章 “便签学习法”:培养全新思维模式
明确目标:提升学习力
拆解原则:反求诸己
随处可见的辅助工具
“拆书”七步曲
便签使用贴士
切勿陷入误区
你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第五章 打造学习力的三个维度
学习力是元能力
解读知识:为信息添加上下文
I便签:辨别知识和信息
不要急于质疑和挑战
如何借助A1、A2便签来追问和反思?
用便签法升级学习力
为什么追逐“干货”是伪学习?

第六章 构建属于你自己的知识体系
知识管理:被加工的碎片化信息
学习不是照搬他人的体系
知识体系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便签法:聚沙成塔的好工具
搭建体系的三种思路

第七章 知识体系如何搭建?
“拆出你的沟通力”
“拆书家成长体系”
拆书学院:为职场赋能

第八章 主动学习的境界
识别自己的核心能力
选择比勤奋重要
经验和反思是最重要的知识
做一个有梦想的行动家!

第九章 拆书家——做一个学习的促进者
一个新专业:拆书家
没有拆书家拆不了的书
拆解:如何提高职场力?
拆解:如何管理下属?
像拆书家一样学习

后记
致谢

精彩书摘

知识管理:被加工的碎片化信息
我曾在多个企业大学分享“知识管理”这个课题,在调研中我发现,大多数报名的学员对知识管理的期待有三个:
1. 怎样更好、更高效地寻找和收藏资料。
2. 怎样对信息、文档、资料分门别类,找到好用的方法或软件来管理。
3. 怎样读更多的书,记住更多的内容,理解作者的体系。
从这些期待中可以看出,大多数职场人认定,若能用心积累知识碎片,日积月累,必然能得到巨大的回报。人们的惯有认知是积少成多,但事实屡屡证明聚沙不一定能够成塔。
对职场人来说,以收集、整理资料为主的“知识管理”产生的价值非常有限:投入不小,产出并不大。
如今移动阅读导致信息碎片化,更是削弱了收集资料的意义。有人说,如果你想要的资料搜索一下就能出现,还有什么收集的必要呢?
曾有一位高学历的全职妈妈说她有个习惯,看到好的育儿文章都会收藏起来,后来发现不同文章的观点也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有的文章说“绝对不能孩子一哭就抱,这样会让他哭得更厉害”,有的却说“孩子的安全感主要是两岁之前建立起来的,所以这个阶段应该有求必应,一哭就抱”;有的文章说“按天性教养孩子”,有的却说要教孩子背诵《弟子规》……
知识管理,尤其是碎片化时代的知识管理,重点不是对承载知识的文档和文章进行管理,而是对加工知识的大脑进行管理。现在人们对“知识管理”的理解大多是:刻意寻找信息和资料,然后收藏、贴标签、归档,以便日后调用。就像《天空八部》里藏有大量武学典籍的“琅嬛福地”:“天下各门各派的武学典籍,尽集于斯。……书架上贴满了签条,尽是‘昆仑派’、‘少林派’、‘四川青城派’、‘山东蓬莱派’等等名称,其中赫然也有‘大理段氏’的签条。但在‘少林派’的签条下注‘缺易筋经’,在‘丐帮’的签条下注‘缺降龙十八掌’,在‘大理段氏’的签条下注‘缺一阳指法、六脉神剑剑法,憾甚’的字样。”
创建琅嬛福地、搜罗武削典籍的是逍遥派的两位高手——无崖子和李秋水。逍遥派的武功已经很强,书中没说他们拿这些典籍有什么用,主要是留给女儿的。段誉进入山洞时,琅嬛福地的典籍已经不在了,已被无崖子和李秋水的女儿搬到苏州夫家了。这个女儿的夫家姓王,人称她王夫人。
虽然拥有这些一流的知识收藏,但王夫人的武功并不怎么样。在金庸的江湖里,最多算是二流。比不上情人段正淳,比不上隔壁亲戚慕容家,更比不上乔峰、段誉和虚竹。要论王夫人的待人接物、处世机变、谈吐审美,就完全是反面典型了。王夫人的例子说明,文档整理式的知识管理就算不是完全没用,也是用处很小。
王夫人的女儿叫王语嫣。王语嫣也能看到那些典籍,但她不只是简单地收藏和阅读,而是把不同的武功知识在自己心中串联起来。所以,虽然她自己不会动手,但可以指导实战。
王语嫣的例子说明,能把不同来源的碎片化信息加工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联系实际问题规划自己的实际运用,是知识管理的更高境界。
王语嫣虽然识尽天下武功,且能在脑中融会贯通,但她的见识在金庸的江湖中不算第一流的。着墨最多的、最受推崇的,无论是武功还是待人接物、处世机变、谈吐审美都第一流的人物,是张三丰。至于他读过多少书,收藏了多少武功,书中没说,那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输出能力超强:爱徒俞岱岩受伤,他烦闷之下写了24 个字,教会张翠山一套武功;他闭关18 个月,发明太极剑,教会张无忌;他教出的武当门徒,各个人品武功都是上乘。张三丰(以及其他一流高手)的例子说明,知识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输出,包括写作输出和教会别人。
知识管理这个概念于20 世纪80 年代提出,30 年间已经完善了很多。总的来说,知识管理有两大分支:学院派的知识管理和实践派的知识管理。学院派的知识管理对应学院式学习,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用更多、更好、更清晰、更系统和更易提取的知识指导科研、梳理框架、撰写论文;实践派的知识管理对应成人学习,以促进应用、解决问题、创造价值为目标,企业、军队等大型组织更为关注。
在中国企业界,大家公认知识管理投入最大、成效最明显的是华为。很多大企业都派人去华为学习知识管理。
华为内部有个拆书帮分舵,发起人正是知识管理部的一位负责人,我曾请他分享华为知识管理的心得。他说,华为的知识管理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个阶段是2010 年之前,重点是显性知识管理,也就是文档管理,包括归纳、存档各种专利文档、人员文档、客户相关文档、事件相关文档,以及研究如何方便调出。
第二个阶段是在2011 年之后,重点是经验管理。2011 年华为引入了美国陆军、英国石油的知识管理顾问,开始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经验交流,强调知识应用和实践社区。
第三个阶段叫作集体智慧管理,其本质是输出知识和解决复杂问题。华为开始追问,怎么利用集体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解决复杂和不确定的问题?除了总结利用好旧知,如何激发组织创造出新知?内容和知识能否直接变现?
这本书的重点不是组织的知识管理,但对个人学习来说,这三个阶段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第一个阶段对应王夫人的境界,收藏很多文档、音频、视频并分门别类,然而并没有什么用;第二个阶段对应王语嫣的境界,知道要联系经验,要加工梳理,要在用中学,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第三个阶段对应张三丰的境界,通过输出来升级表达、成为专家、知识变现,同时增长自我智慧、解决复杂问题、促进他人成长。
在移动阅读时代,如果你关注的微信公众号达到20 个,那么每天你收到的推送信息可以编成一本书。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碎片化信息。在海量信息中看到可能有用的信息,总要浏览一下吧,再收藏、加个标签、笔记分级、硬盘扩容……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多,能产生的价值却越来越少。
职场人最需要的是聚沙成塔知识管理。打造出自己的知识体系,能用于解决问题、提升能力,有助于式的深化思维、升级表达和成为专家。
学习不是照搬他人的体系
你有没有算过每天花在微信、微博、知乎、今日头条上的时间有多少?随着移动阅读逐渐成为接收信息的主流渠道,我们越来越频繁地听到类似的感慨:如果人们把看手机的时间用来看书就好了。
这么说的人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是:手机上的阅读是碎片化的,而读书是系统的、完整的信息输入,效果更好。
很多人接受这个说法,然而没什么改变,还是继续带着负疚感刷手机。然而,看书一定比看手机更好吗?这个惯有认知符合事实吗?
如果要追问下去,本质上牵涉四个问题:
第一,系统化的信息一定比碎片化的信息更有价值吗?
第二,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一定比没有更好吗?
第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书上的知识体系是一回事儿吗?
第四,看书一定比看手机更有利于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吗?
我们分别从这四个角度来深入分析。
1. 系统化的信息一定比碎片化的更有价值吗
答案显然是“不一定”。
从知识学习的角度来说,《论语》本身是碎片化的语录,《圣经》的信息远没有基督教“系统神学”那样体系化,《道德经》差不多是一篇长博客的篇幅,帕斯卡尔《思想录》的价值也不见得小于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
从成人学习的角度来说,如果我希望解决孩子不肯按时睡觉的问题,却从儿童心理学绪论开始学习,那投入产出比很低;如果我希望跟学物理的男友有共同语言,却从古希腊的泰利斯开始了解物理学,那叫南辕北辙。韩非子说过:“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
这里不是要否定系统性知识或构建知识体系的价值,而是要提醒读者:当知识体系可以更好地完善学习能力、促进思维模式时,才是最应该注重系统性知识学习的时候。
2. 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一定比没有更好吗
是的,但需要强调的是“自己的”知识体系。
很多人自以为学历高、读书不少的人,其实并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他们对待信息或知识的态度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听风是风、听雨是雨;二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三是顺我者点赞,逆我者不看。
有的人今天转发一篇题为《人生就是一杯清茶》的文章,明天转发《你从未真正拼过》。这是第一类人,这样的人去读书,会随着书的内容不断改变自己的想法:今天觉得人际关系最重要,明天立志提升时间管理能力,后天发现情商才是自己最大的短板。
有的人只关注手机上的新闻、八卦、时尚,从不关注知识或信息;他们看电视、看电影、看美剧,从不看书。这是第二类人,这样的人在遇到与原有认知不同的信息时,会很愤怒。永远不要试图说服他。
三八妇女节时,妻子转发一篇文章给丈夫,标题是“为什么女人总是渴望礼物,其实她要的只是一个态度”,丈夫回给妻子一篇“喜欢你会为你花钱,真正爱你会为你省钱”。这是第三类人,这样的人有可能学识很丰富。他们路遇仇人时,心里会盘算一下,若打得过就说“狭路相逢勇者胜”,打不过就说“忍一时风平浪静”。林语堂说某些中国人“得意时信儒,失意时信道,绝望时信佛”,正是此意。这不叫“把知识拆为己用”,只能说是拿来为自己已经做出的选择或行动进行合理化辩护。
这三类人的行为都是没有知识体系的表现,看似差别很大,本质却是一样:都没有真正地学习。没有了体系,信息或知识就是一盘散沙。沙粒聚得再多,也堆不成塔,只会成为没有结构、风雨飘摇、随时坍塌的沙丘。
所以,构建知识体系不是因为体系本身有多好,而是因为知识体系能够让人更好地反思、应用、解决问题,让人具备稳定的根基和框架,具备成长思维、批判思维和系统思维,不至于一一接收新信息就跟着改弦易辙去了。
3. 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书上的知识体系是一回事儿吗
提到知识体系,大多数人默认的理解是把书的架构、专家的逻辑和学科的体系搬到自己头脑中。这是典型的学院式学习,是以知识为中心的认知。
首先,只是把书读过一遍,根本无法把握书中体系。因为记不住。按照美国教育学家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提出的“学习金字塔”(见图6–1),通过阅读得来的信息,在两周后的记忆留存率约为10%。你拿着1/10 的拼图能拼出图形框架来吗?不可能。
对于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者,搭建知识体系的方法是,在空白页写下个人索引,再加工出全书的结构笔记,梳理整体架构,列出基本的大纲与前后篇章顺序。
这也是大部分人对知识体系的理解。如果在某领域做研究,那这是必经之路。但是,从书中照搬知识体系不是成人学习的方法,成人学习要求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我们来对比成人学习五大公理一解释。
一是,书中知识体系的构建“自我导向”的与学习者无关。
你知道致用类图书的作者一般从第几章开始写吗?不是第一章。通常是从第二章或第三章动笔,阐释最核心、最具创见性的内容。然后回头去补第一章,以铺陈背景、合理引线、完善系统。最后加上引子或前言。这些对体系的考量对于一本成书来说很重要,但对一位非专业读者并没有什么意义。
最典型的例子是教科书。比如,《斯波克育儿经》从孕期讲到新生儿、青春期,从饮食讲到健康、心理,但善于学习的父母只看与自己孩子相关的章节,将之与自己孩子的情况结合,吸收相关要点并加工为自己需要的信息框架。
二是,作者永远不如学习者清楚自己的实际问题。
以时间管理为例,很多人宣称自己这套方法是最前沿的时间管理方法,言外之意是它比其他方法更有效。实际上,若不清楚相关的适用边界,即使学习者对某本时间管理类书的体系了如指掌,还是不能很好地解决自己的时间管理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只能自己想清楚,一方面是因为作者经常有可能夸大所讲方法的适用边界,另一方面是因为只有自己才能把自己的情况和习惯考虑进去。比如有人主张记录做每一件事所占用的时间,这法子对某些人来说如鱼得水,对另一些人来说却苦不堪言。
三是,强调书中的体系会导致学习者忽视实践经验和学习动机。
专家研究和归纳出的宏大、缜密的知识体系固然好,但若学习者在相关领域并无经验,那这样的知识体系就只具备审美或逻辑上的价值。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明确反对大学开设人力资源管理等企业管理课程,理由是学生之前根本没有相关经历,依靠理论学习得来的知识体系,日后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还是会手足无措。无独有偶,管理学家明茨伯格严厉批评高校的MBA(工商管理硕士)教学是“以错误的理由、用错误的方法、教育了错误的人”,根源也在于只重理论体系,忽视了学习者的经验和实践。
另外,若非“内在驱动”而搭建的知识体系,在实践中可能不堪一击。美国教会里的小孩从小上主日学,很早就熟知基督教教义,但有些孩子到十几岁后,仅因为发现圣诞老人不是真的,整个信仰就崩塌了。究其原因,那些神学知识体系不是他主动思考和追问得来的,只是为了得到家长表扬或讨老师欢心而学,是“外在驱动”的结果。
4. 看书一定比看手机更有利于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吗
如果学习者缺乏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不能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那看书和看手机都没有多大益处。
书中信息确实比网络信息更加体系化,但书上的体系和自己的体系不是一回事儿。既然如此,那么人们所认为的“多花时间看书,有利于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就如同“多吃猪脑可以补脑”的说法,是典型的想当然。你以为用更精密的方法(比如列索引、写大纲)看书,就可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了?这就如同依靠吃保健品来维持健康。也许有一定的作用,但真正的健康之路只有一条:自己锻炼。
要想聚沙成塔,沙粒与沙粒之间必须能够连接、黏合。若能够对林林总总、扑面而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就可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信息或知识的碎片化不是问题,能否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才是关键。
归纳一下,若学习能力差,看书和看手机没有区别;若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对尚无基础的领域,看书比看手机好;若学习能力较强,在该领域发展了属于自己的体系,看书和看手机都可以拆为己用,进一步为自己的体系添砖加瓦。
第四章介绍便签法时提到,由成人学习五大公理可以推导出一个原则:在一切跟学习有关的事情上,反求诸己。现在可以推论,反求诸己的原则意味着:要打造出自己的知识体系。

前言/序言

读书无用论与学习能力
读书有没有用,是老问题。
很多人批驳“读书无用论”,但都没有批到本质。读书无用论的本质是,学习者不具备使学习有用的能力。最明显的是,仍然有太多人没有对“读书”进行分类。
熟读唐诗三百首,但我依旧牙疼,所以读书无用;研读高等数学,但我还是不幸福,所以读书无用;读过托尔斯泰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但领导还是不喜欢我,所以读书无用;读了MBA(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但月薪还是不到一万元,所以读书无用。
有的书是“颜如玉”,有的书是“黄金屋”。你在“黄金屋”里细细找了三圈,说根本没有“颜如玉”,你很失望。这不是书的问题,这是缘木求鱼。就像你跟皮肤科医生打了一天麻将,然后抱怨你儿子的感冒一点儿没好。
读数理化可以益智,读文史哲可以怡情,读本科课程可以训练思维方式,读研究生课程能掌握科学方法。有些书是为了兴趣而读,有些书是为了拿到证书而读,适合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
如果不会烧菜,那就去读菜谱;如果总是跟人闹别扭,那就去读与沟通相关的书;如果买不起房,那可以去创业,同时读读《如何经营一家饭店》《做好市场》《怎样服务好客户》……有些读书是为了解决问题或者提升能力,我们称之为“致用类阅读”。
所以,读书之前应该先确认自己的目的,然后选择不同的书,并使用不同的读法。比如,致用类图书就不用在乎是否读完,是否理清了作者逻辑、知识脉络,而应该拆为己用,联系个人经验加以运用。(至于原书的体系,并不重要。致用类阅读的关键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而小说或诗集,正读或跳读都无所谓,懂或不懂也无影响,沉浸其中,物我两忘,一个闲适的下午就这样消磨过去,比看电影开心,比旅游成本低,本身就是无用之用,又关乎什么“读书无用论”!
古代有人生病了,不论啥病——头疼了、手断了、消化不良了——都送到医馆,找同一个大夫用同一套“望闻问切”来瞧病。现代医院就不是这样,你到医院一层大厅的咨询台询问“ 我要看病,哪个医生最厉害”,对方一定不是直接回答你的问题,而是先问你的症状。
从全科到分科,从笼而统之到分门别类,这是一门学问进化的必然。
读书和学习也是。想想看,为了通过考试而读的书,为了消磨时间而读的书,为了博闻强识而读的书,为了解决问题而读的书……怎么可能用一样的阅读方法?
当发现读书无用时,有人因此嘲笑学习,有人因此指责读书这件事,还有人抱怨内容太晦涩、太浅显、翻译质量太差。这些问题也许客观存在,但这些指责和抱怨忽略了最需要对学习结果负责的人——学习者本人。
读书有用还是无用,关键在于学习者是否具备使学习有用的能力。
知识付费与学习能力
知识付费是不是风口,是一个新问题。
2016 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知乎live”“分答小讲”“得到”“在行”等应用纷纷上线,“喜马拉雅”“豆瓣”“微博”也都推出各自的知识付费模式。
据《2016 年中国网络新媒体用户研究报告》称,33.8% 的新媒体用户已经开始为新媒体内容付费,15.6% 的用户有付费意愿但还没有付费行为。
拆书帮虽然是非营利性组织,但汇聚了各个城市最爱学习的一批职场人。拆书帮超过六成的会员都参与过某种形式的知识付费,有一位“报课狂人”过去一年在网络学习上投入数万元。
我问他,那些形形色色的在线课和训练营给你带来了哪些收获?他想了一会儿说,主要是心里踏实吧,比如开车的时候放一段名师音频,就觉着“时间没白过,充了点儿电”。他又说,后来买了很多课都没来得及听。
过去一年中看似火爆的“知识付费”,其实是由用户的焦虑、恐慌和好奇心驱动的。在当下这个变幻莫测、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人们都不知道自己将何去何从,于是他们的内心满是“知识焦虑”和“知识恐慌”,这时候,每当有人包装出一个“你必须关注的未来”或是某些“成功之道”时,他们就忙不迭地要去一窥究竟。
这情形像极了家长们热衷于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各种奥数班、写作班、智力开发班、兴趣班,而仅仅是因为“别人家的孩子都在上,我们不上,输在起跑线上怎么办?”一个大家无法回答的问题是,假如这群焦虑、恐慌的用户从知识付费产品中感受到的价值并不明确,他们还愿意继续付费吗?
2017 年3 月,“得到”创始人罗振宇披露,“得到”总用户数为558.48 万,日均活跃用户数为45.45 万,专栏日打开率为29.3%。也就是说,虽然花了钱,但每天听课的学习者占比不到三成。
这不是个别现象。实际上,“喜马拉雅”等平台的公开数据显示,付费用户的打开率和播放率都在大幅下降。花钱买了却不听的大有人在,且这一人数的比例在持续上升。
各种声音也相继出现,有人说知识付费是“欺骗者的游戏”,有人把“购买知识产品”称作“交智商税”。
此时距离这个风口兴起还不足一年。
有人感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风口轮番登场,新问题层出不穷,“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但是,付费学习的起起伏伏根本不是新问题呀。因花了钱听不完而感到愧疚的人,请看看自己家的书柜:有多少书是买来而没有看完的?没时间、没精力、记不住、学不下去,其实是老问题。
认为听了也没什么用,因而冷嘲热讽的人,唱的是“读书无用”的老调:学习没收获,就指责读书没用、老师不行、内容不好。学习能力低下,也是老问题。
大部分人认为自己需要知识付费产品,但大部分人无法从中获得价值,而这并不影响消费者继续付费,因为这些人并不能识别知识,也并不是真的需要这些知识。事实上,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缺乏哪方面的知识,所以面对大众且未必有深度的知识必然大受欢迎。
人们普遍热爱学习的原因是,大多数人并不是因为知道自己缺什么,然后去弥补,而是因社会化媒体、传统媒体和内容演绎者的包装而被影响。
很多知识只是长得像知识而已。
很多人也只是装作很爱学习而已。
经济学早有定论,任何市场要想健康发展,而不是“劣币驱逐良币”,从来不是靠卖家的自律,而是靠买方的辨别力。能判断自己需要的课题、分辨各种来源的信息,也是学习能力的重要维度。
若论商业,知识付费是看对消费者有没有真正的价值;若论教育,则看学习者有没有真正地成长。而对成人学习来说,有无成长,归根结底不取决于平台、模式、内容、咖位,而取决于学习者的学习能力。
知识付费能否持续,关键在于学习能力普遍低下的状况能否改善。
伪学习与真正的学习能力
新问题层出不穷,比如热门的学习课题:“昨日全民学创业,今日人人树IP”,比如流行的学习工具:“手机让接收信息空前便利,同时信息质量大幅下降”。
有些老问题一直没有变,比如学习的本质,以及学习能力普遍低下的事实。
我最早是在阿里巴巴工作,从销售管理做到培训管理,后来去不同的企业讲课,慢慢有了一点儿名气。邀请我的企业越来越多,但同时自我怀疑也在不断加剧:对于听我课的学员们来说,在听到新知识的兴奋之后,在经历培训现场的激动之后,在给予反馈表高分评价之后……他们到底能改变多少?所谓“听听激动,想想感动,回去不动”。
其实,很多爱学习的人都有类似的困惑:买了很多书,但没时间看、记不住、看不下去;报名了很多在线课程,但听后除了觉着老师很牛,并没觉得自己变得更好。你可能制订了很多计划:锻炼身体、学习英语、少玩手机、坚持早起……但大部分都没坚持下来。
有时候你可能会想:就算坚持下来了,又能怎么样呢?
困惑的不只你一人, 整个企业管理界以及企业培训师、人力资源管理者、人才发展专家……都希望解决这些问题。而几乎全部解决思路都可以归纳为:升级教的理念、教的设计、教的场合、教的技巧、教的工具……早在智能手机兴起之前,就有企业大学校长跟我说,如果我们能够让企业培训变得碎片化、移动化、社区化和游戏化,培训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为此,他们一家企业投入了近千万元人民币,研发e–learning(数字化学习)系统,开发自己的App(应用程序)和微课。
但我从自己的培训管理工作和几百场培训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是:职场人学习效果的瓶颈主要不在“教”,而在“学”上。老师们在“教”上升级再多,如果到了学习者那边总是乘以零,那学习效果还是零。你看,现在的微信、微博,其实已经实现了碎片化、移动化、社区化和游戏化,但平心而论,大部分人在手机上
的学习效果并不怎么样。
这两年,读书似乎又热了起来,同时各种在线学习资源越来越多:MOOC(开放式网络课程)、学习类公众号、在线微课、在线训练营,各种大神、大牛、大V。但信息越多、越繁杂,就越需要真正的学习能力,越需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大部分职场人在学习时“听听激动,想想感动,过后不动”的问题本质上没有改变,只是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了。
以下是四类常见的伪学习,看看你有没有中招儿。
第一类伪学习——追逐各类“干货”,无论干货的表现形式是20 分钟音频、10 分钟视频,还是PPT(演示文稿)或者思维导图。
第二类伪学习——追捧各类“大神”,想当然地觉得听了牛人的分享,自己也会变牛。而且也没有能力辨别那是真大神还是跳大神的。
第三类伪学习——崇拜各种“新知”,最喜欢《失控》《从零到一》《人类简史》《大数据时代》这样高屋建瓴的图书,看到“你从前对职业规划的认识都是错的”这样的标题就赶紧打开,碰上从量子力学开始讲创业,或者从脑科学出发谈沟通的文章,能兴奋得浑身发抖。
第四类伪学习——沉迷于不解决实际问题的努力。对这类人来说,勤奋、坚持,以及读书、听在线课程的数量本身就是意义。有人奔波于各个社群,有人参加各种训练营,有人立志一年读50 本书,有人坚持每天打卡背单词……
你现在可能不完全认同,比如为什么追逐干货是伪学习,或者你说的干货跟我说的干货是不是一回事。欢迎你带着质疑打开这本书,在阅读中独立思考。本书会把每个观点的前因后果都展示给你。
当然,伪学习也不见得都不好。最终,有人学成了大侠,武艺高超;有人学成了大夫,治病救人。只是大侠和大夫都凤毛麟角,大部分人并没有什么成长。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翻了一堆书、收藏了一堆干货、参加了一堆微课之后,有些人以为自己已经聚沙成塔,其实还是一盘散沙。
那么,对于成年人或职场人来说,怎样实现真正的成长呢?
移动互联网时代,可供接收的信息量空前泛滥,但能否真正地学习、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是在于学习者自己:
第一,是否有足够的学习能力,可以拆为己用,可以处理信息,可以解决问题。归根结底,是否能够达到知行合一。
第二,是否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可以反求诸己,可以触类旁通,可以举一反三。是否可以不断升级,最终成为专家。
拆书法是锻炼成人学习(或者说自我导向的学习)的有效工具。本书的目标是通过掌握拆书法,全面提升成人学习能力、构建个人知识体系。
拆书法与拆书帮
自2009 年起,我开始在一些企业尝试提升学的能力、学的方法、学的兴趣、学的效果。从表象到本质,从理论到实践,从工具到方法,逐渐完善形成一个体系。2013 年元旦,《这样读书就够了》出版,书中系统阐释了拆书法。同年,拆书帮社群创立,到2014 年,《拆书家成长手册》和《拆书帮分舵运营手册》奠定了拆书家成长体系的基础,至今培养出千余位不同级别的拆书家。
在拆书帮,我们借鉴成人教育学的诸多研究,并结合职场人实际情况,把成人的学习能力分为三个维度:内化与应用知识、分析与整理信息、追问与反思经验。使用拆书法,可以从不同维度锻炼自己的学习力,并最终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不少人第一次听说“拆书”时都会问:是不是把书拆散?是不是快速抓住书的重点,或者找到书的精华?
“拆”字在哪里出现最多?墙上。如果看到一堵墙上有个“拆”字,外面还画了一个圈,你会怎么想?一定是,这里要被拆掉了。
你之所以会这么想,是因为它跟你没关系。
有这么一个村子,穷到村里的小伙子都娶不上媳妇。有个小伙子去县城打了几天工,头脑活络了点儿,买了一桶油漆带回家。他在自己家石头院墙上刷了个大大的“拆”字,然后给媒婆打电话说:“再给介绍一个对象呗。”这次介绍的姑娘一到小伙子家门口,看见“拆”字就两眼放光,回去后跟媒婆说“俺乐意”。俩月不到,结婚了。整个村子的小伙子都学会了这一招儿,全村房子都刷上了“拆”字,全村小伙子的婚姻大事都解决了。
请问,那些姑娘看见房子上的“拆”字时想的是什么?
A. 这幢房子要被拆掉了。
B. 拆迁款!补偿!新房子!
一定是B。因为这事跟她们有关系了。哪怕仅仅是可能有关系,可能带来价值,都会影响人们的想法和做法。
拆书也是这样,重要的不是快速找出书中重点,那跟我没多大关系,重要的是能不能为我创造价值、为我解决问题。
“拆书”是一种学习方法论,适用于以提升能力、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成人学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要用知识关联学习者的经验、规划具体的运用场景。拆书法分为供个人学习的拆书法和供组织学习的拆书法:个人学习通过运用“便签学习法”a,让人读一本致用类图书就能达到参加同主题培训的效果;组织学习依靠“RIA 现场学习”,由拆书家将一本书加工成一场现场培训,引导和促进一群人把知识拆为己用。以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来衡量的话,一位拆书家创造的价值不亚于一位培训师。
“拆书帮”是基于拆书法的学习爱好者社群,表现为各地的“拆书帮分舵”(也叫“拆书帮俱乐部”)。拆书帮分舵是非营利性“青年自组织”,其使命是“释放学习促进者的能量”,帮助更多学习爱好者成长为拆书家。
拆书法以对成人学习的研究为基础,这些理念并不难理解,但这些理念会颠覆你读书的习惯和学习的思路,并且能解决常见的成人学习问题,比如压力太大,没有时间学习,看不懂或记不住,看书看不下去。这些问题困扰着每个渴望自我提升的职场人,我将在本书第一章讨论。
第二章中讲解我们必须区分两类学习,一类是“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另一类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学习”。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也叫“学院式学习”,通常是以通过考试或科学研究为目的,主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归纳、解题。以自己为中心的学习也叫“成人学习”,主要强调解决问题、提升能力。另外,第二章也谈及拆书法的两种实践形式:供个人学习的便签学习法,以及供组织学习的(由拆书家带领)RIA 现场学习。
第三章希望你能判断自己属于哪类学习者。虽然两类学习法并无高下之分,但多数人受多年传统教育影响,只熟悉一种学习法。学习能力强的人应该能够同时掌握两种方法,并灵活运用。拆书法和便签法就是锻炼成人学习的有效工具。
第四章详细讲解了便签法,应用便签把书中知识拆为己用。
第五章把学习能力从一维(内化与应用知识)拓展到三维,新的维度包括如何在移动阅读中有效学习、如何通过经验学习。便签法的进阶应用可以从每个维度上助力学习能力的升级。
所有学习都应该本着为自己的知识体系添砖加瓦的原则。第六章我们将探讨知识体系的方方面面。第七章列举了几个构建个人知识体系的范例。
第八章介绍了主动学习,包括如何选择学习课题,如何选书,如何善用移动阅读来学习,如何用便签辅助写作,以及主动学习的最高境界。
第九章的主题是拆书家,通过教会别人,拆书帮可以得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可以把一本书加工成现场培训,可以帮助身边的人构建知识体系。
如果你因好奇而翻开这本书并读到这里,不妨带着两个问题开始接下来的拆书法之行:第一,生活、工作和学习总有那么多问题,你选择怨天尤人,还是反求诸己?第二,对成年人或职场人来说,需要具备的能力太多了,那么优先提升哪项能力会带来最大、最持久的收益?

    商品评价

    好评度
    99%
    • 实用(1)
    用户头像 g***0
    银牌会员

    物流相当给力,昨晚下单今早到。包装不错?

    2018-03-13 11:09

    用户头像 x***0
    PLUS会员

    这周阅读书籍?计划练习第一项技能就是“拆书阅读法”——一套通过读30块钱的书就获得几万元培训课效果的实战读书法,著名的拆书帮就是以这套核心拳法在江湖上确立了地位,并影响了千千万万的职场人。通过阅读拆书法创始人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来了解拆书法的来龙去脉,成为真正通过读书实现能力升级的人! 建议大家一定一定要买纸质书!这本书真的真的太好了!麦子吐血撞墙推荐!!!

    2018-02-05 17:41

    用户头像 j***a
    铜牌会员

    书籍很喜欢,物流也很快,值得购买。???

    2018-04-02 15:46

    用户头像 r***o
    PLUS会员

    这本书是凑单的时候加的,纸质还可以,就是也有褶皱,味道不是很大

    2018-04-24 15:16

    用户头像 方***丹
    PLUS会员

    看完再来评价 别人推荐的 应该没错吧

    2018-01-14 16:46

    用户头像 g***8
    PLUS会员

    头次听说拆书法,入手在看。还送彩色书签。

    2018-05-04 10:33

    用户头像 J***e
    铜牌会员

    这本书写的挺好的,我本来看书就很快,抛弃原有的阅读观念加上注意力集中,我选择了超读+摘读+影响翻阅@提高了我的阅读速度。我还制作了PDF版的练习卡。

    2018-05-01 13:28

    用户头像 硕***兵
    钻石会员

    在拆书帮学习,准备拆书晋级。

    2018-05-08 17:16

    用户头像 轻***J
    PLUS会员

    小兔子要上床睡觉了;它紧紧抓著大兔子的长耳朵,要大兔子好好地听它说。   “猜猜我有多爱你?”小兔子问。   “噢!我大概猜不出来。”大兔子笑笑地说。   “我爱你这么多。”小兔子把手臂张开,开得不能再开。   大兔子有双更长的手臂,它张开来一比,说:“可是,我爱你这么多。”   小兔子动动右耳,想:嗯,这真的很多。   “我爱你,像我举的这么高,高得不能再高。”小兔子说,双臂用力往上撑举。   “我爱你,像我举的这么高,高得不能再高。”大兔子也说。??这真的很高,小兔子想:希望我的手臂可以像大兔子一样。   小兔子又有个好主意,它把脚顶在树干上倒立了起来。他说:“我爱你到我的脚趾头这么多。”   大兔子一把抓起小兔子的手,将它抛起来,飞得比它的头还高,说:“我爱你到你的脚趾头这么多。”   小兔子笑了起来,说:“我爱你像我跳得那么高,高得不能再高。”它跳过来又跳过去。   大兔子笑著说:“可是,我爱你,像我跳得这么高,高得不能再高。”   他往上一跳,耳朵都碰到树枝了。   跳得真高哇——小兔子想——真希望我也可以跳得像它一样高。   小兔子大叫:“我爱你,一直到过了小路,在远远的河

    2018-02-17 18:19

    用户头像 t***b
    PLUS会员

    非常感谢京东商城给予的优质的服务,从仓储管理、物流配送等各方面都是做的非常好的。送货及时,配送员也非常的热情,有时候不方便收件的时候,也安排时间另行配送。同时京东商城在售后管理上也非常好的,以解客户忧患,排除万难。给予我们非常好的购物体验。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he excellent service provided by Jingdong mall, and it is very good to do in warehouse management, logistics, distribution and so on. Delivery in a timely manner, distribution staff is also very enthusiastic, and sometimes inconvenient to receive the time, but also arranged for time to be delivered.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mall management Jingdong cust

    2018-05-16 22:47

    大咖点评

    拆书学习法敦促学习者从知识出发,联系自我、付诸实践。在实践和知识相遇的一刹那,火星四溅,学习终于发生了。从成人学习的理论来看,这一刹那的稀缺性、珍贵性、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尤其是在处处都是标准答案、万能灵药和心灵鸡汤兜售者的成人学习领域。
    ——肖知兴教授
    领教工坊联合创始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总经理课程(AMP)创始主任


    4年前初读《这样读书就够了》*版时,我就有一种“得遇知音”的感觉。赵周老师所提倡的学习一定要“致用”的理念,我一直谨守并受益良多。如今,这本融入了赵周老师诸多新思考的书得以再版。我真诚地向每一个学习者,尤其是每一个对“如何学习”这件事感到纠结的学习者推荐。
    ——黄有璨
    三节课联合创始人、《运营之光》作者

    书应该怎样读,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赵周说,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读法,不同目的有不同的读法。这道理看起来复杂,但实践完你会发现,这才是*简单的读书法。从这本书开始,更新你的读书体验吧。
    ——姬十三
    果壳网CEO、分答创始人


    赵周老师是十点课堂的学习力导师,他的课提倡以自我需求为中心的高效学习,思路清晰、启发性强,非常受学员的欢迎。
    ——林少
    十点读书创始人

    朱熹谈读书的方法,有八字要诀:“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意思是看书要耐心玩味,并且结合自己的实际状况来体会。拆书帮帮主赵周老师的一套读书实操方法,不仅跟先人的高见遥相呼应,而且贴合了当下职场人的终身学习诉求,是经过了千百人验证的、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在这本书里,赵周老师不仅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读书、拆书方法,而且对学习这件事作了深入的思辨,体现了一个资深书虫的理论素养和真知灼见。相信阅读这本书一定会让你有所启发。
    ——采铜
    心理学者、《精进》作者

    对于任何一本书,读者都可结合自己的需要有目的地选择阅读的内容,从而在*短的时间内把一本书的精华“拆为己用”。在我多年的阅读和写作生涯中,也经常用此法读书、收集资料,颇有成效。故向职场中人推荐。
    ——吴晓波
    著名财经作家、“蓝狮子”出版人